北京九歌2015春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将于6月8日—12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拉开序幕。此次春拍涵盖了中国书画、瓷器杂项等八个精品专场,其中书画部分:墨香—中国书画一,撷英—中国书画二,璀璨—杨彦艺术与苏绣经典之美丽相约,盛世华光—重要中国书画珍品专场,寄情—问天阁藏画 | 百藤斋藏画专场共五大精品主题。瓷杂部分推出雅玩—瓷器杂项专场以及凝翠—翡翠珠宝专场。此外,九歌创新推出了听茶闻香—普洱茶专场,即纵横百年紫砂普洱天意茫茫,追忆晋商创业风采世间传奇—百年珍藏紫砂普洱茶厚德问道。众多主题专场、千余件精彩拍品将同时亮相,非常期待市场的良好响应与肯定。 特别提示的重要古代书画珍品—清 王翚《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图》手卷,是现存王翚书画罕见之博物馆级重要书画珍品!此拍品必将成为2015年春拍的一大焦点!

王 翚(1632-1717) 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图 1715年作 纸本设色 手卷 著录: 1.《吴越所见书画录》6.41 清乾隆 陆时化 著 2.《历代著录画目》P66 1933年版 福开森 著 3.《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P188 徐邦达 著 4.《明清绘画展览》 1970年 香港博物美术馆 5.“王耕烟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发表于1935年《上海金石画报》 WANG HUI LANDSCAPE 32×66cm×6,约1.9平尺(每段) 此手卷共六幅,装裱成一卷,卷首有王翚自题签,上书:“王耕烟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下钤:“王翚之印”(白方)、“石谷”(朱方)二印。此图属于流传有绪之名家作品,曾见于清乾隆年间梓行之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一书,又见于民国福开森所著之《历代着录画目》一书(1933年),还见于今人徐邦达编纂之《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一书。同时著录《明清绘画展览》1970年香港博物美术馆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版的《中国书画珍品集》等。另有短扎一纸,言说此图之特色及装裱等情形:“六相公有嗜痂癖,蒙委横景六幅,俱刻意摹仿古人工细一派笔墨,溪径设色渲染之法,另开生面,非甜俗陋习者比,自谓晚年得意笔;装潢极其整齐,用绫料各色亦甚妥,须必楠木匣乃妙,乞转致之,因乏便人迟送,幸曲谅为感,忙甚不及另拜,即以此扎致览可也。”书後无款,同纸上有收藏印章一方:“张研樵家珍藏”( 朱方)。画心部分分别画有仿王维、仿关仝、仿李成、仿范宽、仿惠崇、仿赵孟頫六位前代画家的山水画。画後有近代学者余绍宋题跋一段。  一、返照入江飞石壁,归云拥树失山邨。 师关仝法,补少陵句。 钤印:壬申(朱文)、王翚之印(白文)、石谷(朱文)、臞樵雅趣(白文)、天放闲人(朱文)。约1.9平尺

二、赵吴兴九夏松风图。 钤印:上下千年(朱文)、王翚之印(白文)、石谷(朱文)。约1.9平尺

三、仿李营丘秋涉图。 钤印:王翚(白文)、石谷(朱文)。约1.9平尺

四、两岸晚风黄鸟树,一陂春水白鸥天。仿惠崇小景。 钤印:王翚(白文)、石谷(朱文)、来青阁(朱文)。约1.9平尺

五、石林含雨气,山坞带寒溪。仿范华原笔。 钤印:王翚(白文)、石谷(朱文)、耕烟(朱文)。约1.9平尺

六:江干雪意图,临右丞本,康熙乙未春日,耕烟散人王翚。 钤印:王翚之印(白文)、石谷(朱文)、我思古人(朱文)、耕烟散人时年八十有四(白文)。约1.9平尺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王石谷与清初被尊为“画学正宗”的王时敏、王鉴和王原祁合称为“四王”,是当时画坛上名重一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代大家,他毕生致力于师法历代诸家,同时注意集古人大成,在理解、借鉴、阐释的继承中求发展,在古意中求新意,故其作品获得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文人百姓的一致追捧喜爱,被尊为一代画圣。“九歌”此次推出的《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图》为王石谷84岁时所绘,分别以“师关仝法”、临赵孟頫、王维和仿李成、惠宗、范宽共计6幅作品构成。 本卷的第一幅题为“师关仝法”。描述杜甫的诗句“近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邨”的景色。与此卷类似的藏于普林斯顿大学的艾略特家族捐赠的各体仿古册页中有一幅“晨出焦门图”,题为师王绅法,两幅画风格极为近似。两幅作品都极力描绘大山逶迤,绝壁夹江,在奔涌激荡的江水中船夫撑篙,逆流而上的情景。王翚在作品中用精微的青绿和浅绛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境界,其微妙而又生气勃勃的笔墨描绘出层岩峭壁和杂树丛丛,盘旋的水纹和横亘在山腰的云雾烘托出了云气蒸腾的幽邈空间。 与此相关的还有两幅作品,一幅是1679 年王翚画的“秋江晨舟图”,现藏于爱荷华城SEIBERLING 处。这幅大挂轴的构图与此手卷颇多雷同。另一幅是王翚1669 年所绘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太行山色图卷”。王翚的逝年是1717,而此件仿关仝作于1715,说明王翚终其毕生,一再重复地以关同作为自己风格的绘画源泉。 “仿赵吴兴九夏松风图”是王翚的保留题材,一生曾画过多次。如赵孟頫强调复兴古意一样,王翚这张构图的渊源也来自山水画中平远的传统,主要是北宋的惠崇(965—1017)和宗室赵大年(1070 一1100 )。 手卷第三幅为“仿李营丘秋涉图”。该图描绘一组旅人涉水走向树丛映掩的佛寺。前景是气象荒寒,木叶尽落的秋树,中间雾气弥漫。虽然近有溪流,远有瀑布,然凛冽气象已尽显笔端。“潦水净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秋意,被王翚描绘的淋漓尽致。 “仿惠崇小景”是本卷的第四段,也是平远一派构图。两岸夹河,树色渐远渐淡。云雾氤氲,遮蔽远山,平畴广阔,绵延伸远。赵大年作于1100 年,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的“湖缠清复图卷”,可能是此幅构图的参考资料之一。 “百林含雨气,山坞带寒溪—仿范华原笔”,是手卷中的第五幅画。此幅左有村落,右有水亭,正中为中峰矗立。云雾缭绕的山体和主峰,极似范宽的中轴线构图。此画亦沿用范宽之雨点皴,营造出山脉巨大的体量。这大概也是王翚把此幅题为仿范华原笔之用意所在。 “江干雪意图—临王石臣本”,与此相关的是王翚的另一幅江干雪意图,现藏于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但有意思的是普林斯顿本江干雪意的副标题却是仿李成。普林斯顿本的雪意图在近景中尚有渔人蓬船,水面辽阔,远山透逸逶迤。而本幅雪意图构图及画境则更为清寂。近景中的稻田,连绵的山峰,成排的冬树及映掩的村落,都笼罩在安详静谧的瑞雪之中。使人不由得想起李成的雪景。总言,“仿唐宋元诸明贤横景六幅”涵盖了各家体例。王翚临古功深,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精湛的传统技法,才能远承两宋写实传统,描绘出一个可观,可游,可居的绘画世界。在清代,王翚的画获得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自文人百姓的追捧和热爱,被尊为一代画圣。王翚的画不同于董其昌提倡的文人笔戏,不同于清初四僧的忧愤傲世之作,也区别于同代王原祁的以笔墨为鹄的艺术追求,而是生动独特地反映出康熙盛世,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赞美和深切关爱。 终其一生,王翚创作了一系列“仿古”作品。这件手卷与其中年名作“小中见大”可谓一脉相承,首尾呼应。王翚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古意中求新意,始以创作,此卷“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不愧为综合其一生成就的总结性作品。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日渐成熟。重要作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频创天价。此次九歌拍卖推出的王翚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图手卷更是难得的精品,在绘画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学术地位。同时作品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国内以及国际藏家的重点关注,有望刷新中国古代书画交易的市场纪录。

余绍宋题尾跋

 01《明清绘画展览》封面
02《明清绘画展览》扉页 03《明清绘画展览》内文 04《明清绘画展览》内文 05手卷匣盖 06 王翚自题签 07张研樵题短签笺 08 手卷包袱皮 09 闇公题签 10《历代著录画目》封面 11《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封面 12《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内文 13《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内文 14《吴越所见书画录》内文 15《吴越所见书画录》内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