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烨 一张晒得黝黑的脸上,朴实的眼睛透着善良刚毅的目光,这就是草根英雄王发启。生活在官地镇上红石村的王发启从小颇熟水性,十三岁那年在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江边玩耍时,看见比自己小的王福华落水,便不顾个人安危跳下水中救起这个叫王福华的男孩,从那时起便开启了这位草根英雄的救人史。 “我的命就是老王大哥给的,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冬天,没有老哥就没有我张如海的今天。”张如海激动地说。“回忆起那个冬天真叫人胆战心惊,那是1997年农历十月初二,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我和刘钦宝、张如斌我们三人要过河去砍柴,走在冰上便听见有人喊救命,于是我们三人一同奔向喊声传来的地方,到了冰裂处我们三人共同跳下水救人,人没救上来,我们的生命也遭到威胁。”张如海说。“可不是吗?当时我正在回家的路上,只听见有人喊我过去救人,我便快速的跑向我们村西边那条河,此时王钦宝和落水之人已经无法挽救,而张如海和张如斌二人还在水中挣扎,于是我和村里几个人连拽带拉的把他们两个救上来,这个时候惊吓过度的张如斌朝着背离村子方向跑去,一个不留神二次落水,为了救张如斌我也不慎落水,还好张如斌上了岸,我也没大碍,可是这个时候张如斌却不敢在上冰面上走,眼巴巴的蹲在村子对岸。可是我们的往村里的方向走啊,于是我便呵斥他要想活命就赶紧和我走。此时我们里村里还有两公里的路,我们就拖着湿淋淋的衣服走回家去。”王发启讲述着当时的情景。“可不是吗,老伴一进屋看见我就哭了,说那边牡丹江岔子又淹死了两个人,他没能救起他们,当时我老伴的棉衣和鞋都冻上了,没办法我们用镰刀把裤子割开的,零下二十多度啊,我看着都心疼。”王发启的妻子接着说。 说到做好事,可能对于这个慈祥而朴实的农民来说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件了,但是说到救人,腼腆的王发启和记者娓娓道来。 15年前,王发启正在河对面修电站打石头,眼见董老五坐的橡皮艇子翻了过去,瞬间只是看见头发飘在水面,于是王发启放下手中活,马上跳进河中就起了落水的董老五。说到这一段妻子很气愤说,“那孩子真是让人寒心,救了他连声谢字都没有,第二年我们家老伴还特意看看他身体是否有大好,可是人家竟然忘记了就命的事儿,我真替老伴不值,可是您说他怎么说,他说他救人不是为了人感激,能看见他们都好好的他就高兴。再说这么多年我也心疼他,担心他啊。”说着妻子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对了,那年市医院来了一个大夫来我们这个江岔子钓鱼,可是中午喝了很多酒,躺在皮艇子里竟然睡得死死的,可是这皮艇子就是个小小轮胎做的,根本不安全,如果他醒了一翻身必然会落水,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意外,我划大船过去把他拉上岸,又找了两个人把他抬进小帐篷,直到天黑他醒了自己回家了,至今他都不知道是谁救了他,我也不知道他是谁。”王发启笑着说。“这么多年救人你怕自己出现意外吗?”记者问。“嗯,其实谁不怕死呢,我也怕,但是只要你内心坚定了救人的信念就一定能救人,就是你就看准了不犹豫,就一定能救上来人。其实我也有遗憾的时候,那次我在放牛听见有人喊救命,我就拼命地跑,可是没到地方那人已经被冲走了。”王发启说。 “就是因为我救人,咱们市委市政府还在1997年给俺评了个十佳文明市民的荣誉称号。俺还参加省里的表彰大会哩,你看这是俺得过的牌子。”记者顺着王发启的手看去,一个由省委、省公安厅在2003年颁发的全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和授带,就连当时的大红花王发启都保存着。能感觉到王发启很高兴,他的妻子也很欣慰,老两口至今看着这份荣誉证书都能自豪的讲述着每个荣誉的由来。尽管他们得到这样的荣誉很高兴,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救人会得到这样的荣誉,没想到政府会看到他的事迹,听到他的故事,因此老人很欣慰,觉得自己做了事情是应该做的,他还说以后看见这样的事情他还会救的。 记者看着这对普通农民拿着那来之不易的证书爱不释手,新生敬佩,并祝福这位草根英雄,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责任编辑:admin) |